中國已經(jīng)成為美國海外高中生源的第一大國,2013年,中國學生獲得赴美高中F1學生簽證的數(shù)字,是八年前的50倍,兩年前的5倍。留學低齡化的井噴趨勢,究竟意味著什么?
這些孩子的家長們,已經(jīng)不再只限于富人、官員和知識精英,更有普通的工薪階層,是什么原因讓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送孩子出國讀高中?
制度和現(xiàn)狀逼人走
這波少年留學潮中,主角不再只是那種因在國內(nèi)成績不好而選擇出國,而更多的是成績優(yōu)異的優(yōu)等生。正在美國加州一所私立高中念高三的宋雨晨,初中是在上海浦東排名第二的中學念的,他們班上45個同學,有一半出國讀高中。
隨著時間的推移,中國孩子選擇赴美讀高中的原因變得越來越復雜。真正讓陳棟下定決心送兒子出國,卻是一次偶然事件。初三上學期學化學,兒子第一次考試考得很爛,搞得陳棟莫名其妙,兒子陳小天說,他也不知道為什么,反正上課聽不懂。直到陳小天母親到學校開會,謎底才揭開。
老師解釋:班上小孩都上過補習班,就你小孩沒上,基礎的內(nèi)容補習班上都講過了。
回想起來,陳棟覺得這件事只是一個導火索,最根本的原因,在于他不想讓兒子成為應試教育流水線上的統(tǒng)一零件。
“不管以后干什么,什么都要學,這不是浪費人生嗎?”陳棟說,這是他最為絕望的地方。
很多學生家長鼓勵小孩出國的原因跟陳棟類似:覺得國內(nèi)高中缺乏創(chuàng)造力,都是在重復訓練。
陳小天的父親陳棟發(fā)現(xiàn),很多不如自己的工薪朋友,一樣不含糊,他們之所以這么做有兩個原因。一個是父母屬于70后,普遍獨子,掙錢不給孩子用給誰用?另一個,連吃帶住含學費,40萬人民幣,不見得比在國內(nèi)選擇好學校高多少。送走之后,父母可以全身心放在工作上,兩相一比,也不算高消費。
出國奔赴不一樣的人生
還有的或許不是因為考試,只是不想讓女兒過一種庸常的人生。王夏的女兒王思涵正在新西蘭一所中學念高二,出國前,她是北京海淀一所知名中學的學生。擔任國企高管的媽媽小日子過得悠哉,常有一種一眼就看到生命盡頭的感覺。如果女兒還在國內(nèi),她現(xiàn)在就可以預見未來:考上一所名牌高中,進名牌大學,結(jié)婚生子,宋青和愛人幫著帶外孫……王夏說,她不想女兒跟她走一樣的人生。
北京的王宋雨晨一開始從未想過出國。初三模擬考不是第一就是第二,按照慣例,肯定會被推優(yōu)到上海的四大名校讀高中。但在最后時刻,她被刷了下來。老師的解釋是:你初二動了手術,沒上體育課,沒體育成績就沒法推優(yōu)。但父親宋彬打聽下來的原因可能是,在推優(yōu)前沒有跟老師“走動走動”。
以前父親宋彬總還覺得可以跟體制抗衡,但是慢慢發(fā)現(xiàn),體制可以對抗,但無法對抗的是生活本身。“霧霾、三聚氰胺、治安環(huán)境,大人還可以勉強忍受,小孩子怎么可以?”宋彬曾一度有過移民的想法,目前就先早點送小孩出去吧。
我跟他們不在一個頻道上
宋雨晨第一年回來,宋彬差點沒認出來是誰,因為女兒曬成了個黑人。父親問,是學習不好被罰曬太陽了嗎?女兒答,打網(wǎng)球打的。
讓父親吃驚的是,從小不愛運動的宋雨晨現(xiàn)在幾乎成了一個運動達人:棒球、游泳、擊劍、賽馬樣樣都通。雖然只是學校棒球隊的替補,但每次比賽,教練還是會讓她上場打一會。即便發(fā)揮糟糕,教練也總是鼓勵:雨晨,你打得很棒,加油。
有大把時間運動,全拜美國高中制度所賜:課余運動也算學分,課業(yè)毫無壓力。一個學期有十幾門課讓你選擇,只要任選五門即可,不喜歡物理,可以選化學,不喜歡化學,可以選烹飪。